計算機作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的課程,在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既要注重學習任務的設計與布置,也要注重學習的主動性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既要重視學習結果,也要重視學習過程。既要追求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等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努力使學習的外在驅動力與內在驅動力共同發(fā)揮作用。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幫助學生萌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產生創(chuàng)新的欲望和興趣,同時采用探索式和任務驅動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范文摘選
(一)教學中應當注意培養(yǎng)學生追蹤新技術的能力
當前計算機信息基礎課程改革的討論中,有人提出"應當搞與平臺無關的教學"、"程序設計不要講哪一種具體的語言"等觀點。對這些見解,本人是不贊同的。實踐證明,這些都是無法進行的。例如,程序設計不要講哪一種具體的語言,如何叫學生上機調試程序?自己的程序是否正確?再者,不講平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不成了紙上談兵了嗎? 也有人提出"教學內容不應當趕潮流,追逐新的軟件"的觀點。對此筆者也不敢貿然茍同。一方面,本人認為計算機信息課程的教學決不能成為某家公司的培訓班,不能為某一家公司所左右;另一方面本人認為,趕潮流、追蹤新技術正是計算機信息學科的重要特點,我們不但要追蹤新技術,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追蹤新技術的能力。
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在程序設計的教學中應該選命令式的語言還是可視化的語言?筆者認為,要看教學目的是什么。從培養(yǎng)學生程序能力的角度,應當選命令式的語言;從提高程序開發(fā)效率的角度,應當選可視化的語言。由于計算機信息基礎教育中程序設計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程序式思維的訓練,自然應當選命令式的程序設計語言。為了兼顧提高程序開發(fā)效率,可以在用命令式的語言講完程序設計之后,再用少量學時講一下同種語言的可視化版本
(二)教學大綱和教材應當有明顯的時間性
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和日新月異的變化,必然帶動這一學科的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而另一方面,由于設備、師資、專業(yè)方向等方面的差異,計算機與信息的基礎教育必然是多元化的。這種多元化,除表現(xiàn)在教學內容上外,還表現(xiàn)在從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時間軸上選取的區(qū)間的不同。也就是說,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學水平是永遠不會與信息技術發(fā)展的先進水平并駕齊驅的,而只能是一個動態(tài)的跟蹤過程。跟蹤新技術潮流是這一學科的一個明顯的特點。任何企圖像數(shù)學、物理、化學那樣將教學內容保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變的,都是不符合信息技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明顯的時間標志,便于同一水平上的交流。時間上的差距,有利于形成追我趕的生動局面:對教學水平落后的職業(yè)學校來說,無疑是一種鞭策;對先進的職業(yè)學校來說,如何探索新的教程及其體系也將成為一個永恒的課題。本人期望能形成"1997"、"1998"、"2000"、……等一系列不同時間性版本的大綱和教材。這個系列將描述出我國計算機信息基礎教育內容不斷前進的軌跡。同時它不要求把所有的學友校都拉在一個水平線上。設備先進、力量強的學校可以選新一些的大綱和教材;設備落后,力量弱的學?梢赃x較陳舊一些的大綱和教材。例如,選用Windows3.X作為基本教學平臺,同時也兼顧了DOS。
(三)精講多練
在全國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上,著名計算機教育家譚浩強教授提出近幾年計算機基礎教育要上一個新臺階應當著重解決的十個問題,其中提出"壓縮課內學時,增加課外學時是發(fā)展的趨勢"。但是,具體怎么作呢?也就是說,課內與課外應當各設多少學時呢?筆者認為,應當把課時分為三部分:課堂講授(包括習題課)、課內上機和課外上機,現(xiàn)階段這三部分基本以1:1:1的比例為好。為了不增加學生的負擔,每部分以2學時/周為宜。也就是說,每門課的課堂講授應控制在40學時以內,
筆者認為,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科學、更合理,就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只要改革科學合理,大家就會理解、支持、執(zhí)行的。這樣細水長流,再加上以后開的計算機選修課和滲透了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專業(yè)課,正好可以實現(xiàn)"計算機不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