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頭戴式耳機是聲音細節(jié)還原最真實、空間立體感最強的一款耳機。在千元以下檔次,是很有競爭力的。開箱后進入視線的一剎那,視覺沖擊力相當強悍,精致、厚實、分量感十足。但用手拿起后,卻發(fā)現(xiàn)其實很輕盈,強韌有力。霸道的個頭,卻能輕松折疊,所占空間極小。便捷性大大提高,現(xiàn)在出門各種必備的物品越來越多,包包的容量有限,可謂寸土寸金,討巧的設計,頗具匠心,十分人性化。
在實際試聽之中,耳罩的選擇對于這款耳機聽感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在使用壓耳式的耳罩時,振膜和耳朵的距離被拉得遠一些,整體低頻量感會增加一些,明顯地改進聽感,使用全包式耳罩的時候,單元振膜離耳朵很近,使得低頻明顯偏薄,過于少的量感也不利于聽感,耐聽度也不好,高頻過于凌厲,所以即使是戴著不舒服,個人還是建議選擇搭配壓耳式的耳罩以獲得最好的聽感,所以下方所有聽感都是建立在使用壓耳式耳罩的前提上的。
并且說實話,這款耳機會需要一個比較長的煲機時間,從周五拿到手到周一,中途煲了50小時左右吧,現(xiàn)在聲音已經(jīng)和剛開聲的時候有了非常大的區(qū)別,預計煲個一兩百小時才能進入最佳狀態(tài)吧。
聽感:
用于試聽的前端包括但不限于:
索尼NWZ-ZX1、三星Galaxy Note 3、魅族MX4 Pro。
用于試聽的曲目包括但不限于:
陳奕迅《任我行》、《Baby Song》;
陳奕迅&張學友《同舟之情》;
李克勤《月半小夜曲》;
王菲《矜持》、《天空UNPLUGGED》;
蔡琴《渡口》;
張惠妹《看見自己》、《聽!;
李榮浩《模特》;
老鷹樂隊《加州旅館》;
瑪利亞凱瑞《Emotions》;
女子十二樂坊《花樣年華》。
聽感:
中、低頻:
低頻量感不多,即使是在使用壓耳式耳罩的情況下,量感也還是離“足夠”有著一點差距,下潛深度滿分10分能有6分,并且低頻收得非?欤词故窃陟覚C50小時之后,感覺依舊有點“緊”和“硬”,在剛開聲的時候,自然就更緊更硬了,欣賞流行樂的時候,總體的節(jié)奏感出來還是挺不錯,但是因為低頻下潛不夠深,所以感覺勁道還是差些,中頻和低頻銜接的部分的量感同樣也偏少,也使得歌手的聲音(尤其是李榮浩的聲音)缺少了點韻味,歌手的聲音之中感情也欠缺了點。
中頻的自然度方面還不錯,雖然依舊有點“硬”,人聲的定位處于一個中等的位置,說不上遠,但是也不會貼耳或者很近。
高頻:
高頻其實是這款耳機的一個亮點,延展性做得很出色,亮度也比較高,不管是管弦樂器還是架子鼓的高頻,都有相當優(yōu)秀的表現(xiàn),整體偏硬一點的聲音使得這個高頻非常干凈利落,沒有任何拖泥帶水,在女子十二樂坊的作品之中即使是許多樂器同時演奏,每種樂器都表現(xiàn)得可圈可點,明亮的同時卻也不有過度渲染的感覺,所以在欣賞純音樂的時候,這個表現(xiàn)是非常優(yōu)秀的,值得好評。不過在欣賞普通的流行音樂的時候,常常會有樂器搶走人聲應該有的戲份的情況出現(xiàn),亮度比較高的高頻偶爾也會給整個聲音帶來一絲零亂的感覺。
解析力和分離度:
這是另外一個亮點了,在所有曲目之中,不管是人聲和樂器的分離,還是樂器和樂器之間的分離,這款耳機做得都非常優(yōu)秀,音色相對較為相近的古箏和揚琴都能夠被清晰地分辨,口琴和吉他聲音的顫動表現(xiàn)也很不錯,非常清晰,不過還是因為有時候高頻過于明亮,有時候還會有點信息量過剩的感覺。
聲場和結像:
得益于半開放設計,耳機的聲場自然是非常廣闊的了,自然度也很佳,不過對于結像的設計似乎不那么科學,經(jīng)常樂器的結像會比人聲靠前一些,不過廣闊自然的聲場倒是給整個聲音的耐聽度提升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其他:
佩戴舒適度:
壓耳式的佩戴對于眼鏡黨來說是非常不舒服的,頭梁的長度也有點偏短,不過好在原配的耳罩質(zhì)感和柔軟度都不錯。
易驅動度:
雖然耳機的設計是給直推考慮的,100dB的靈敏度和32歐的阻抗看起來也是明顯的直推屬性,插在自己的Note 3上面,也能出聲,但是整體的聲音更加緊了,聲音舒展不開,低頻下潛和高頻延展都不是應該有的水平,所以說,手機推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出來好聲音,就需要X5 Max或者MX4 Pro這種推力比較充沛的手機了。
總結:
首先,小米頭戴式耳機的做工和素質(zhì)和聽感,都是非常對得起499的售價的,甚至比預想的還要好那么一點,不說物超所值吧,至少物有所值是肯定的,高頻表現(xiàn)、解析力和廣闊自然的聲場都是亮點,相較之下中低頻的厚度略有不足,整體聲音有一點偏硬,這應當和使用金屬振膜有著直接關系,至于金屬振膜在煲開之后能夠有多大的改觀,那也是煲開之后的事兒了,到時候如果有必要啰嗦兩句的話,我們再來更新也不遲。
使用不同的耳罩,出來的聲音也不同,壓耳式的總體聽感更優(yōu)更耐聽,全包式的聽感更加凌厲但是缺乏細膩,希望到時候廠家能夠在這方面做一個權衡吧,在保留比較舒適的聽感的同時,讓佩戴舒適度更好一點就好了,目前原配的耳罩已經(jīng)算是很柔軟的了。
至于使用不同耳罩所使得單元和用戶耳朵距離不同所造成的聽感差異這一點上,個人還是希望廠家在制造大小耳罩的時候多費心進行一點調(diào)音,通過使用不同的防塵網(wǎng)設計,至少讓用戶不用為聽感犧牲佩戴舒適度吧。
小米頭戴式耳機采用50mm鈹振膜喇叭,開放聲學結構,邀請了李泉等知名音樂人參與調(diào)音,耳麥采用鍍銀線直通設計,低阻抗、低串連、高保真,為用戶提供更加精細的高保真音效。其半開放式聲學結構,使隔音透氣聲場開闊。
在音質(zhì)方面,小米頭戴式耳機采用的50mm鈹振膜喇叭比一般頭戴式耳機喇叭大25%,它的32Ω低阻抗,可以實現(xiàn)手機直推,保證高品質(zhì)的音質(zhì)和高靈敏度。
小米頭戴式耳機評測視頻:
小米頭戴式耳機的振膜材質(zhì)使用了鈹振膜,使用半開放式動圈設計,單元直徑50毫米。
隨機的線是有麥克風和線控的,并且今后上市的時候或許僅會提供這一種線材供選擇,分線器以下的線材是尼龍包裹,以上是塑膠,小米聲稱使用的線材是鍍銀線。前端插頭是3.5毫米鍍金的,單元端的插頭是2.5毫米,也就是說這款耳機可以換線(當然前提是有線來換)。
線控上有麥克風,和唯一的一個按鈕,因為這耳機的功能性不是這次評測的重點,所以也沒有去細究它。小米的官網(wǎng)上聲稱線控的部分使用了無焊點設計,耳機線直接通過線控,從而不會影響音質(zhì)。
原配的耳罩有兩種,壓耳式的耳罩和全包式的耳罩,佩戴舒適性上,前者明顯不如后者,尤其是對于戴眼鏡的用戶來說。
頭梁使用仿皮包裹,加上紅色的縫線以及小米標志。
包裝之中附贈有一個收納盒。
耳罩的防塵網(wǎng),大小兩種耳罩的防塵網(wǎng)設計和厚度并無不同。
當國內(nèi)手機廠商都把音頻當做一個為自己手機增加附加價值的點之后,出品耳機自然也成了一個順理成章的事情,小米Note這次把音樂播放作為了一個賣點,被一同拿出來的小米頭戴式耳機也許只是為了凸出小米Note的音樂功能而已,但是不管如何,在499這個價位上,若是想要一副具有犀利硬朗的聲音風格的耳機,小米頭戴其實還是蠻值得一聽的,至少,它不應該被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