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葉舟博士的虛與實的平衡理論——在虛與實之間,玩實得不如玩虛的。葉舟博士列舉了大量實例來論證這個觀點。仔細想想還真是這個道理,一些暢銷的書,不一定都是24K金,只是看起來像24K金。而一些學術(shù)理論,很多教授嘔心瀝血之作卻異常蕭條,就是因為炒作上不去。由此可見,無形高于有形,無形統(tǒng)治有形,最后,無形化為有形。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的工作。教育理念就是無形,是虛的東西,教學內(nèi)容是有形的,是實的東西。比如同上一堂課,如果只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落實,而忽視教育理念,只注重講解知識,而忽視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的鼓勵,教學效果也不一定好,長此以往,我們培育出來的恐怕只能是高分低能兒或者是低分低能兒。
我們也都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老師的鼓勵與關(guān)注。如果老師只關(guān)注實的東西,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就很難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很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了。教學需要機智,有時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老師一句隨意的鼓勵,或者違心的一句表揚,都可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這樣看來,虛真的重要。
做班主任的,每天都會被一些瑣事纏身。一個班級50來個孩子,同學之間難免會有一些小摩擦。這些都是實際存在,是有形的,是實的。但班主任處理時,不必要處處較真,有時也需要睜只眼閉只眼,多數(shù)時候都要玩虛的。從思想上教育,從行為上感染。比如,老師幽默詼諧地化解學生間的矛盾,就屬于用無形強化有形。
還是葉舟博士說得好,“必須是虛實結(jié)合,虛實相生,互為因果,才能促就輝煌!”教育也一樣!